足协推进球队改中性队名,实行的几率大吗?

这次是硬性规定

赵良辰(以下简称赵):足协正在推动球队更改中立队名。 现在进展如何? 实施的可能性大吗?

林本健(以下简称林):这次是强制性规定。 俱乐部名称将是中性的。 这将成为俱乐部2021赛季进入中超联赛必须达到的A标准。 没有商量的余地。 除了大连俱乐部,其余的都得动起来。

赵:也就是说,广州恒大、广州富力这些熟悉的名字,甚至上海申花、北京国安这些更老的名字都会成为历史吗?

林:据我了解,中超15支球队已经全部开始更名。 虽然有一些球队,比如北京国安,已经向足协书面申请保留队名,但他们实际上是在做两方面的准备。

赵:您认为更改中性名称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林:去掉俱乐部队的“法人性”,用中性的名字,这样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公司作为主要投资人,俱乐部队的名字都能传承下去。 这是基于欧洲足球。 的做法。

赵:把职业队的名字改成中性的名字,算是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举动。 在欧洲足球中意甲球队名字,绝大多数联赛和俱乐部都有中性名称。 很多豪门俱乐部的投资主体都发生过变更甚至不止一次的变更,但名称却没有改变。

林:这种做法确实有利于打造中国足球“百年俱乐部”。 不受投资主体变化影响意甲球队名字,能极大增强城市球迷的归属感。 这些可能是迄今为止最积极的影响。

赵: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职业联赛刚起步时,俱乐部名称由所在地名称和大股东名称组成。 这是一个非常流畅的逻辑。 当时最重要的是吸引投资者“吃螃蟹”。 为公司命名无疑是当时足球环境下最直接、为数不多的红利之一。

林:相比之下,欧洲足球的发展历史更为悠久,从一开始就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赵:因此,中超联赛中常见的商业队名,在欧洲足坛却成了“异端”。 比如德甲的莱比锡红牛就一度成为德甲的公敌……

更名的特殊困境

赵:毕竟,中国职业足球的发展道路与欧洲足球不同。 这次更名肯定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林:是的。 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那些老牌球队将面临巨大的无形资产损失。 北京国安、上海申花、河南建业等队名也有企业名称,但对于中国球迷来说,这些名字已经叫了近30年,早已成为俱乐部的无形资产。

赵:特别是这些名字不再只是为投资公司的品牌服务,它们已经与球队融为一体,成为球队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林:另一方面,中性名字在欧洲很常见,因为他们的职业联赛已经有了多元化的收入途径,比如转播共享、更稳定的球市、以及非常成熟的球队文化环境。 产品生产、销售模式。

赵:确实,相比之下,中国职业足球的收入方式过于单一。 尽管中超联赛已经被誉为“世界第六大联赛”,但大多数球队仍然需要母公司的输血。

林:俱乐部队名仍然是最大的广告载体,也是最好的商业回报方式。 中国足球俱乐部本来就没有盈利,经营压力很大。 足协为了减轻俱乐部负担而强制降薪、减少俱乐部开支,但同时又切断了企业最大的商业回报渠道,这似乎有点矛盾。

赵:我认为这并不矛盾。 足协的限薪和中性名的晋升是一个组合。 限薪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俱乐部收入的压力,减少因改中性名带来的有形和无形损失。

林:我担心如果直接将战队更名为所在城市,会感觉像是回到了以前的职业战队,有点无趣。

赵:看看我们邻近的日本、韩国职业球队,J联赛球队的名字虽然是中性的,但不仅仅是地名意甲球队名字,还包含了很多与当地文化相关的词语; K联赛有很多以企业命名的球队。 很多球队的前身是大公司的足球队,但他们的队徽上都有一定的艺术处理。

林:也就是说,“中性化”不一定是必要的,但“个性化”是必要的。

赵:嗯,改名只是一个手段。 建立有归属感的球队和球迷文化是我们的目标。 出发点是好的,但具体做法或许应该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 更何况,阻碍粉丝文化发展的因素太多了。 这种指责不应完全归咎于球队的企业名称,更名本身也不应成为障碍。

羊城晚报记者 赵良辰 林本健

标签: 意甲球队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