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足球赛事新赛季筹备中,悬念与惊喜并存,足球商业世界如何演变?

2024意甲联赛冠军_意甲联赛冠军2023_意甲联赛冠军统计

▲勒沃库森以不败战绩夺得国内双冠王

球队方面,中小俱乐部崛起的故事在五大联赛不断上演,并非现象级球队的勒沃库森、斯图加特、博洛尼亚、赫罗纳、阿斯顿维拉等也都纷纷在本赛季进入欧冠区,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豪门。

新的竞争格局背后,是足球商业世界的演变、俱乐部和球员价值的不断升值、各种试图锁定球员和观众的长约、中国资本的撤离、财团推出俱乐部连锁的趋势……在欧洲杯将本赛季欧洲足坛推向高潮之际,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五大联赛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商业变化。

01 富豪有赚钱门路,史上首个50亿欧元俱乐部诞生

足球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运动,在商业化不断升级的推动下,不断推高俱乐部资产价值。这在已成为全球品牌的顶级俱乐部中尤为明显。根据2024年发布的足球俱乐部估值报告,欧洲32家最有价值俱乐部的总市值达到591亿欧元,同比增长14%,是2016年的1.24倍。英超联赛有9家俱乐部上榜,是上榜俱乐部最多的联赛。

排名第一的是刚刚夺得第15个欧冠冠军的皇家马德里,皇马市值达到50.97亿欧元,成为首个市值突破50亿欧元的足球俱乐部。曼城(49.33亿欧元)和曼联(48.61亿欧元)分列第二、第三。排名前十的俱乐部市值均超过30亿欧元。2016年首份报告发布时,还没有一家俱乐部市值突破30亿欧元大关。欧洲足球俱乐部8年来价值的增长可见一斑。

足球豪门市值和营收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几项关键资产:球队、品牌和体育基础设施。越是成功的球队,其资产结构越是多元化,其结果就是代表竞争实力的球队价值在总市值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以皇家马德里队为例2024意甲联赛冠军,他们的球队价值为11.3亿欧元,位列榜单第三,但这一数据只占其总市值的1/5左右。而皇马自身的品牌价值所创造的营收,以及伯纳乌翻新所能带来的商业利益,才是推动皇马市值突破50亿的关键。此外,市值排名第10的阿森纳,球队价值占比达到1/3。而榜单上排名第21-32位的俱乐部,其球队/市值比平均为72%。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像曼联这样的俱乐部,即便被视为深陷竞争泥潭,却并不妨碍其估值继续前行。这是因为俱乐部的品牌商业影响力在竞争之外的领域是惊人的。事实上,面对顶级豪门抛出的资产,投资者也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买。报告在总结了曼联、AC米兰、切尔西、里昂等俱乐部近两年的股权交易后,计算出了俱乐部隐含市值/营收的倍数。在这个整体倍数上升的情况下,顶级豪门的倍数仍然更大,前10名俱乐部的倍数在4.3倍到6.5倍之间,也就是俱乐部的隐含市值最高可达其营收的6.5倍。

▲巴萨的四大杠杆其实都是出售资产的一种形式

这使得不同市值的俱乐部寻求自己最合适的营收模式。顶级俱乐部可以利用高估值出售俱乐部资产,抵消高负债带来的影响。巴萨出售巴萨工作室股份、切尔西出售斯坦福桥周边土地就是例子。虽然这些应急举措并非常规的创收方式,但如果品牌价值较低的俱乐部想效仿,以类似的价格出售是不可能做到的。

排名靠后的俱乐部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于是纷纷出售自己最值钱的部分——球员。虽然顶级豪门的资产结构更加多元化,但竞技成绩依然是基础。作为成绩的保障和IP的载体,足球最核心的生产资料——球星的价值也水涨船高,尤其是近几年豪门营收增加,更舍得花钱买球员。近3个赛季,32家俱乐部的球员交易均处于亏损状态,差额超过50亿欧元。

交易盈余的俱乐部共有7家,包括葡萄牙前三强波尔图、本菲卡和里斯本竞技,阿贾克斯也榜上有名。仅凭恩佐·费尔南德斯和努涅斯两笔交易,本菲卡就从英超富豪榜上净赚了超过1亿欧元。凭借出色的球员培养和销售能力,“黑店”在收入方面已经能够赶上顶级俱乐部。

▲近年来本菲卡高价出售的代表球员

另一方面,这种上下游模式在欧洲足球版图上呈现出固化迹象。虽然正在从大俱乐部身上赚钱,但报告显示,葡超和荷甲的市值合计只占32家俱乐部的3.8%。从营收来看,大俱乐部与其他俱乐部的差距依然明显。从2016年至今,前10名俱乐部与其他22家俱乐部的总营收差距保持在10-15亿欧元,但在2022/23赛季,这一差距已经上升至18亿欧元。

总营收的差异直接影响盈利能力。2016年至今,排名前十的俱乐部有6个赛季实现盈利,如果除去新冠疫情那年则是全部赛季。与此同时,其他俱乐部仅有两个赛季实现盈利,分别是2016/17和2017/18赛季,这也是他们与前十营收差距最小的时期,仅有10亿和11亿欧元。而在今年报告统计的2022/23赛季,排名垫底的22支俱乐部总亏损额高达5.92亿欧元。当然,这相比新冠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更高的营收也带来更为宽松的运营态度。相比大俱乐部,小俱乐部或许在成本量级上有优势,但如果以与营收的比值来算,情况则恰恰相反。从2016年到现在,排名前10的俱乐部的员工成本/营收比始终低于排名垫底的22家俱乐部。只要不像巴萨那样在球员薪资上超支,大俱乐部其实有更多的钱去做其他开发,再通过开发项目反哺营收。近些年频繁翻修的球场,有相当一部分都在大球队名下。

“富者愈富”的局面让小球队每一步崛起都要付出高昂代价,这也是为什么违反财务公平法案甚至破产保护的情况时常发生在新贵或下游球队身上。为了加入豪门行列,获得更多资源,他们首先选择透支收入。然而,大多数俱乐部的赌球行为并不会持续太久,在收入规模尚未扩大之前,他们就已经入不敷出。英超的利兹联和朴茨茅斯、西甲的马拉加等俱乐部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财政公平法案的处罚其实是对俱乐部的一种保护。在过去的一个赛季里,欧洲足坛在财务公平性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02 从欧足联到英超,财务公平竞赛政策正在演变

欧洲足球日益高消费也对实施了12年的财政公平法案(FFP)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尤其是曼城在律师的帮助下多次与FFP抗争,迫使欧足联重新制定更有效的规则。2022年,欧足联投票通过了新的财务可持续性条例(FSR),该条例主要围绕逾期应付款项、足球利润和阵容成本来监控俱乐部财务状况。

与旧版法律相比,FSR放宽了投资限制,每赛季允许的亏损额度升至6000万欧元,财务状况良好的俱乐部可以自行酌情再放宽1000万欧元的限额。新的球队成本规则从另一个维度对俱乐部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控制,每赛季的球队成本不得超过营收的70%,而旧版FFP则没有这个限制。另外,欧足联还将转会摊销、一般员工费用等杂项计入球队成本,因此在报告中要比员工成本高出很多,达不到标准的俱乐部还会被罚款。

2023/24赛季是这套规则真正实施的第一个赛季,俱乐部的阵容成本必须控制在90%以内。FSR看似鼓励短期透支,限制长期高成本,但实际上罚款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该法案是否会成为欧足联通过奢侈税赚钱的手段,还有待观察。

针对此版足球工资帽,收入最高的英超联赛也在筹划类似法案。与欧足联不同,英超联赛将球队成本上限设定为收入的85%。在这方面,英超联赛对俱乐部的收入更有信心,允许他们在成本上花更多的钱。

此外,6月4日的英超股东大会上,英超就“自上而下的锚定规则”(TBA)达成原则性一致,将英超的支出上限限制为联盟最低分红的5倍。以南安普顿2022/23赛季的最低分红计算,工资帽将达到5.18亿英镑(约合6.13亿欧元)。TBA方案最初版本仅为4.5倍,但在少数俱乐部的强烈反对下进行了修改。

尽管如此,由于遭到球员协会(PFA)的强烈反对,目前的协议只能在原则上达成,PFA 也可能采取法律行动。从保护球员利益的角度看,PFA 的做法可以理解,任何对球员薪水的限制都可能被他们阻挠。2020 年,英格兰足球联赛在英甲和英乙联赛实施了工资帽规则,但在遭到 PFA 的反对后也失效了。

由于英超联赛和英格兰职业足球运动员协会 (PFA) 就 TBA 问题仍存在分歧,英超联赛宣布将从 2025/26 赛季开始试行该规则,同时还将试行球队费用规则。

近年来,英超联赛的财务问题成为焦点。《明镜周刊》披露曼城违反财务公平竞赛证据2024意甲联赛冠军,导致后者在经过4年调查后被指控115项罪名;埃弗顿因违反财务公平竞赛受到处罚2024意甲联赛冠军,本赛季共被扣除8个英超积分;诺丁汉森林本赛季也因同样的原因被扣除4分,原因是他们在晋级前赛季提前花钱,没有按时结清账目。

▲埃弗顿遭遇英超历史最重罚球

这还不算全部,纵观英冠二级联赛,近些年遭殃的俱乐部可不少。为了晋级英超这个“伊甸园”,英冠的很多球队都严重超支,他们大多都在用升级奖金、英超分红来收支平衡。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英冠球队在未能晋级后的第二个赛季,往往会陷入低迷。只有那些长期升班马才是例外,他们在从英超降级后,还能靠领取几年“降落伞”补贴维持阵容开支,继续冲击英超。

这种不健康的财务策略,让英国各界对英格兰足球事业发出担忧。英国议员特雷西·克劳奇领导的球迷审查小组在2021年发布了一份工作报告,在47条关于英国足球治理的建议中,最受欢迎的一条是政府希望成立一个独立的足球监管机构。该机构和立法原计划在2023/24赛季前生效,但最终至今仍未实施。

英国政府、英超联赛、英格兰足球联赛以及各俱乐部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从经济角度看,英国足坛版的“权力的游戏”还远未尘埃落定。

03 中国资本撤退加快,俱乐部连锁经营愈发流行

在五大联赛即将结束之际,一则重磅消息引发足坛广泛关注。五大联赛中唯一由中国投资者拥有的豪门国际米兰宣布易主。三年前的疫情期间,国际米兰大股东苏宁以俱乐部股权作为抵押,向美国橡树资本借款3.95亿欧元,借款期限为三年。当还款期限到来时,苏宁未能偿还债务,国际米兰不再属于苏宁集团和董事长张康阳,长达八年的中国投资之旅宣告结束。

国米易主,财政状况为其埋下伏笔。2021年,国米在欠薪两个月的情况下夺得意甲冠军,苏宁在资金不足、信用不佳的情况下,只能在绝对弱势的情况下签约橡树资本,最终痛失国米。

若将目光放眼整个欧洲足坛,2023/24赛季可谓是中国资本的“低潮年”。除了张康阳的国米,王金元的草蜢、赖国川的西布罗姆维奇均已易主,拥有雷丁的戴氏兄妹也在寻找买家。

从商业角度看,中资球队遭遇的困境大体相似。作为2010年代国内金元足球风潮在海外的体现,中国老板大多低价收购俱乐部,试图通过高投入打造强队。然而这种投入与球队能获得的收益并不平衡,再加上疫情对运营的影响,国际米兰、西布罗姆维奇、雷丁等球队均遭遇了资金问题。同时,国内对大规模资本外流的限制,也使得球队的中国母公司难以继续为球队输血。随着中国资本在欧洲足坛的撤退、体育资产价值的提升以及国内经济上一轮强劲增长期的结束,我们或许很难在短期内看到中国资本进入欧洲足坛的下一步趋势。

中国资本撤退的另一面,是大型投资集团的新踢法。以美国资本为首,中东财团紧随其后,投资集团不断在欧洲扩张布局。不止一个集团拥有多家俱乐部,多俱乐部所有权(MCO)成为新潮流。拥有曼城、赫罗纳、纽约城的城市集团,拥有RB莱比锡和萨尔茨堡红牛的红牛集团,拥有热那亚、塞维利亚等俱乐部股份的777集团等都是代表。

通过足球俱乐部的连锁经营,这些财团希望旗下俱乐部能够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品牌统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当然,他们目前最得心应手的生意,是通过成熟的青训体系培养优质球员,形成旗下俱乐部与豪门之间的选拔-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红牛集团赚得盆满钵满,他们的成功经验很可能刺激更多财团效仿。

04 结论

商业化高速发展的背后,代表精英足球产业的欧洲足球其实也面临着矛盾与担忧。商业价值的增长更多的是基于未来收入增长的估值。从目前来看,市场对足球的预期依然乐观,但现实中,飞涨的版权价格和门票费用让球迷难以承受,转播平台在版权运营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意识到市场形势、希望赚更多钱的职业足球联盟开始诉诸长约和DTC模式,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新市场的开拓和球迷财富的增长,跟不上价格上涨的速度。

欧洲足球的这轮繁荣会像泡沫一样破裂吗?至少在短期内,还没有出现这种崩盘的迹象。一方面,俱乐部和联赛产品还有一定的溢价空间,美国这样庞大的新兴市场对足球仍然感兴趣。至少在2026年世界杯之前,他们会在很大程度上维持这一点。这对欧洲顶级联赛来说意味着营业额和投入,尽管增速可能不会像以前那么迅速。另一方面,像FSR这样的财务可持续性规则的存在,让大多数俱乐部可以在合理的超额限度内,尽可能多地使用资金,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平时不停算着自己账的欧洲俱乐部,不会一下子就被打垮,最终会慢慢恢复过来。

因此,短期内投资欧洲足球仍然是一笔好生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懒熊体育”(ID:),作者:唐俊聪,经授权36氪发布。

标签: 曼联 俱乐部品牌 商业影响力 营收模式 球星价值